第三百章裹挟群臣,欲将军永乐大帝

  大殿内。
  气氛凝重的可怕。
  朱高煦忿怒呵斥的声音,萦绕于殿内久久不曾消散。
  这般言语,无异于狠狠的抽了他们几记响亮的耳光,而且还是那种让他们哑口无言,只能够老老实实受着的那种。
  没办法啊!
  谁叫别人说的在理呢?
  致使在场的群臣,神情老脸不自觉的羞红,默默的将脑袋深埋,不敢与之对视。
  一个个心中都不禁在消化、深思朱高煦方才的言语。
  相较于一众挨批的群臣,身为户部尚书的夏元吉,此刻更是差点羞愤的想要找块地缝给钻进去。
  谁叫他是户部尚书?
  大明宝钞的发行,各种印刷之事。
  全然都要经他之手审核、核准,才能够得以发行。
  如若这些个受牵连的挨批的大臣,最多也就一个失察之责,而他则堪称妥妥的玩忽职守。
  罪责亦是首当其冲,名列前茅的那种。
  负手而立,站立于高台上的朱高煦,将眼下跪在下方沉默不言群臣神情尽收于眼底,沉声继续道:
  “雪崩之下,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。”
  “百姓为水,朝廷为船。”
  “彼此相辅相成,水能载舟亦能覆舟。”
  “历朝历代教训屡见不鲜,诸位大臣都是文学雅士,饱读诗书古今通贯。”
  “这么浅显、摆在眼前的事情,你们都能够忽略。”
  “真的让本王很失望.”
  “大明朝廷的兴衰,系于尔等身上,如若尔等不勤加改正,真的让本王看不到任何希望。”
  “也算是让本王明白,陛下为帝三年,尔等替天子牧民,为何这么庞大的大明疆土,却国库从未充盈过。”
  “全然吃老本,透支着太祖皇帝留下来的老本。”
  “如此诸卿,为公为爵为官,难道心中就没有半分的羞愧吗?”
  “权力、财帛动人心。”
  “党争、派系之争,于大明江山社稷、天下黎明百姓疾苦,孰轻孰重诸卿心中可有思量、衡量过?”
  “或者说诸位恃才傲物,对于尔等来说,天下动荡易主,以尔等才能异无忧,不过换个新的主子而已?”
  轰.
  此言一出。
  犹如一声惊雷,在众人脑海中炸响开来。
  这帽子扣的不可谓不大。
  简直与不惊人死不休。
  吓得跪伏在地上的群臣一愣,身子不由自主的颤抖打起冷颤,如绿豆般大的冷汗顺着脸颊滑落,背上的衣衫不知何时已然打湿,神情中惶恐之意尽显。
  且众人甭管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,都不敢有丝毫的犹豫,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,颤抖着声音着急解释道:
  “不不不不是。”
  “恳请太子殿下、汉王爷明鉴。”
  “臣等绝无此意,绝无此意,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想法,臣等与大明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。”
  见着一个个犹如被吓的魂不附体的群臣。
  对于今日之言语。
  朱高煦心中可是憋了久,以往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,亦没有合理的借口。
  今日倒是痛痛快快的吐了出来。
  见此情形,朱高炽下意识的看一旁的负手而立的老二,不着痕迹的冲其努了努嘴,示意其差不多就行了,万事适可而止,不然容易适得其反。
  看着太子爷递来的示意目光,朱高煦不着痕迹的颌了颌首,表示心中有数。
  咳咳
  朱高煦轻声咳嗽几声清了清嗓子,半眯着双眸扫视了群臣一眼,出言道:
  “方才言语乃是题外话,本王与太子、乃至陛下自然相信诸位对朝廷的忠臣。”
  “但也希望诸卿将本王的方才的话牢记于心。”
  “诺。”
  “臣等必不敢忘。”
  听闻这话,跪在地上的群臣,不免松了口气。
  众人心中庆幸不已。
  还好汉王没有再借题发挥,拿着他们的不是往死里硬怼他们,虽丢了面子被呵斥,好歹无任何性命之忧。
  倘若此事真的硬生生的追究起责任来,他们这些人怕是一个都别想好过。
  原因无他。
  就咬着他们俸禄为大明宝钞之事,就够他喝一壶,且没有任何反驳的理由。
  “诸位起来吧!”
  “咱们言归正传。”
  见众人模样,朱高煦冲跪在地上的群臣挥了挥手,道:
  “索性现如今,大明宝钞危机发现的还不算晚。”
  “常言道:乱世金银珠宝,盛世古董。”
  “且大明的实力摆在眼前,周遭除了鞑子外,亦无任何动荡。”
  “国家的公信力,还未被消耗殆尽,宝钞亦有可抢救的机会,不是没有任何办法实行。”
  有办法?
  还不晚?
  还有抢救的机会?
  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朱高煦,眼神之中带着些许期许、疑惑好奇。
  在众人的注视之下,朱高煦不置可否的耸了耸肩,脸上难得露出些许笑容,道:
  “宝钞的弊端,方才诸卿已知晓。”
  “想要弥补这一空缺,剔除最大的弊端,且提升宝钞与金银铜钱等额价值,无外乎则就需要宝钞与金银铜钱挂钩,两者能够互通兑换。”
  “如此方能够让手握宝钞的天下黎民百姓放心,让他们明白宝钞不再是几张轻飘飘的纸张。”
  “这般施为,不仅仅提升宝钞的价值与金银铜对等,更提升大明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。”
  “方能够挽救,现如今已弊端凸显的大明宝钞贬值,逐渐沦为废纸的尴尬境地。”
  听了这话。
  场中的群臣,脸上的神情变的无比郑重起来。
  不可否认。
  汉王此言说的相当在理,完全挑不出半点毛病来,同时也是最好解决宝钞弊端的方式方法。
  毕竟朝廷以往的政策,都是让百姓以金银铜换取宝钞,为此还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政令,利于宝钞的流通,可谓是煞费苦心。
  却不曾明确让百姓可以宝钞换取银两,还禁止了银两等流通。
  而大明的百姓又不是傻子,大多都是经历过战乱的人,相较于轻飘飘的几张纸,令人喜爱的终究还是流通了上千年的银两更为实在,更加的保值。
  在配合朝廷,毫无节制的缺钱就印宝钞之举。
  谁都不是傻子,哪怕朝廷三令五申不许银两铜钱黄金流通,但私下别人会真正的听?
  但这又不得不牵扯出一个新的问题,宝钞换金银铜钱,对等兑换。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